Compostela与街头音乐

Compostela,这是支影响我极深的乐队。这支铜管三人乐队只存在了短暂的三年,在乐队灵魂人物筱田昌已(Masami Shinoda)于1992年(34岁零一天)猝死去世后便停止了活动。但这三年他们所留下的音乐却极具魅力和启发性。

YouTube上有一个多小时的《筱田昌已 act 1987》,多是他一些碎片影像和演出的合集。网络上关于他的资料甚少。乐队也不是非常有名,但许多日本优秀的音乐人都无比怀念这位真诚而自由的吹号手。开头的视频是仅有的那些碎片影像之一,Compostela在街头演奏。

他们的音乐被称为“街头音乐”,乍一听会感觉像是“红白喜事”。短命的筱田全力以赴“街头”,就像这段视频中那样,他们只是一个商户开业请来的乐队。回想一下,我们遇到过无数这类无名乐队,或是在街头看到这样那样的音乐人,大家又是在以什么样的心情演奏和聆听呢?有时候你会忽然被这种街头音乐一下子打动了,而这是你生命中不曾料到过的相遇。

街头与录音室不同之处在于,在街头你听到的不止是音乐,更有街头的心情、氛围和演奏者浓烈的情绪,临场感十足。这就像好酒和好咖啡一样,懂的人你只要尝一口,仿佛就能体验到出产地的土壤、温度、光线、声音……街头音乐更是没有什么门槛,你一听到,好像就直接被带到了那条十字路口。

街头是人与人相遇之处,是生命交汇的地方。小玉和文为专辑《Compostela》写道,街头是“连接此岸与彼岸的交通生命线。筱田在风雨寒霜、阴晴冷暖更迭的街头演奏中,渐渐化身成了马路牙子上的一个透明空酒瓶,店头屋檐下摇曳的幌子,或是河边的一棵孤树。”在街头,音乐不完全属于演奏者个人表达,更是与街头各类行人的共奏。无论在英国,在日本,在古巴,在巴西,街头音乐都让你感受到鲜活的生命,这种音乐自由,且富有人性。

文德斯拍过一部著名的纪录片《乐士浮生录》,讲述的就是古巴那些来自街头的传奇音乐人,他们声音的魅力无与伦比,因为他们的音乐和生命、生活息息相关。而本就起源于劳动人民的蓝调音乐,其令人着迷之处也是如此。

还有前段时间Zane给我分享过一个法国音乐人Chassol,他有张专辑《Indiamore》采样了他遇到的街头音乐,回来制作加工了一下,让我耳前一亮。但我在听完他其他室内专辑后,觉得有些失望,仅是纯粹地玩弄音符,没有一张比得过《Indiamore》。我思前想后,觉得差就差在生命力上。《Indiamore》街头那些有趣的灵魂,赋予了这张专辑强大的生命力,让它在所有专辑中显得如此特别。

有时候我会想,如果中国街头也能多一些音乐就好了,因为城市管理是比较少的。广州海珠桥还算比较热闹,但大城市里的音乐多数都被装进了live house和小酒吧,反而中国农村乡镇里室外自由演奏的音乐比较多,大家就是玩儿。
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筱田昌已的短篇小说,有兴趣的可以去看。

最后呢,晒个碟吧